刘加平,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建筑物理分会理事长,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副组长,“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色宜居村镇”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
院士金句
绿色建筑是有地域性特征的,不同的地区,应针对它自身不同的自然客观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特点,研发出适应这个地区的绿色建筑模式。
——刘加平院士
01
新地域乡村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Design method of new region countryside
建筑的绿色性能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建筑对自然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内容,包括对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生态多样性的影响等,即环境负荷性能;
另一方面是建筑对使用者产生影响的内容,即环境质量性能。
绿色建筑不仅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满足一系列性能指标的要求;重视地方场所的文脉传承、蕴含地域特色亦是其重要内涵,还应满足居住者对现代生活的发展需要。
刘加平院士团队在延安枣园村设计的新型二层结构窑洞,采用地热、地冷的通风系统调节室内温度,改善当地老百姓的居住条件;团队也在西藏设计出具有西藏特色的太阳能供暖建筑,既满足现代生活,又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新型二层结构窑洞(图片来源:重大新闻网)
02
中国特色绿色文明
Green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中国拥有许许多多优秀的传统历史建筑,它们承载着中华历史进程中灿烂的农耕文明。新时期低碳城市与绿色建筑的普及,将会创造出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绿色建筑文明。
祖祖辈辈留下的民居中蕴含着很多节能的“绿色密码”,从传统民居看似朴素的设计中,研究总结出节能原理,再将其提炼成方法论用于新的生态民居建设,从传统民居看似朴素的设计中,研究总结出节能原理,再将其提炼成方法论用于新的生态民居建设。
青海刚察游牧民定居点(图片来源:《新建筑》“西部绿色人居环境的推进者——刘加平院士访谈”)
03
城乡绿色发展内涵
Green development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站在“绿色发展”的角度看城乡发展的内涵,包括了自然环境和建筑室内外环境品质不断提升,城乡人均资源(含能源)消耗量增幅较小,或资源利用效率高,人均污染物(含废弃物)排放量不断减少。
城市街区尺度是低碳城市规划中的关键层面,也是实现低碳城市目标最基础的空间单元,在这个层面进行低碳规划被认为是最为有效和灵活的手段之一,十分重要。我国建筑节能伴随建筑质量的提升已达到了一个上升瓶颈,要想全方位实现提升建筑能耗水平,还需要大家共同去克服、去探索。建筑采暖、通风与空调能耗的节约潜力很大,会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建筑节能水平的发展。
04
总结
Summary
未来城市充满深刻的变革,新技术应用将逐步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和居民时空间行为,产生新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但无论未来的城市如何变化,其最终结果和方向将是越来越人性化、自然化和人文化。因此,需回归人本,从关心人本身去思考城市,有助于我们在变与不变中找准定位、回归思维本源。地域建筑同样如此,要让使用者居住体验证明和推广某种地域建筑模式,内部空间能适应现代生活,而且能适应当地气候,保留原有风貌和生活习俗,在营建体现居民意愿,满足居民公共诉求,保证生产、生活功能和谐,生态功能健康。
院士对话
Q1:新技术文明时代的城市规划理念是什么?
在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和全球化的经济、技术革命中应处理好三方面的变与不变关系,即规划空间之变与思维本源的不变、行为方式之变与公众参与的不变、平衡模式之变与有机生长的不变,从根本上寻求适合城市的未来和未来城市的规划理念,创建自己的规划文明。
来源:《新技术文明时代的规划理念变革》
Q2: 乡村的绿色建筑如何保留住乡愁?
中国进入了新时代发展的阶段,我们国家的体量、经济总量、生活水准,汽车保有量都在不断提升,但是还有几亿农民住在乡村,面对这些乡村该怎么办,不能简易的给他们盖几栋混凝土楼,对乡村的怀念是视觉与听觉集成的一个心理环境,但是它又是物质的,这些物质又是我们的乡村所应该具备的。中国拥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每个地区的乡村都应有不同的风貌,否则就会像“千城一面”的城市一样,未来中国的美好乡村应该都是风貌各有差异,但都符合健康、舒适、绿色的标准。
来源:《开讲啦》解锁乡村振兴的“绿色密码”
Q3:中国经济迈向绿色发展新时期,在新型城镇化领域的挑战是什么?
一是在城镇新区的开发建设和新建建筑的规划与设计中如何全面贯彻“低碳、绿色、智慧、健康”等理念,二是如何将量大面广的老旧城区和既有建筑进行绿色更新与品质提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我们的城镇化率已过60%,而不同年代快速建造的建筑和街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功能不全、市政配套缺失、风貌单一、交通拥堵、防灾性能差、运行能耗高、室内外环境品质低下等问题。
来源:《迈向绿色建筑文明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