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您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30年后的未来”——30后未来学组西安分组成立研讨会
日期:2025-01-27 阅览

30后未来学组(以下简称“学组”)是一个以前瞻性的视角,以三十年为跨度的研究人类生存环境演变及未来趋势的公益性建筑学科学术组织。(英文名称:Team 30s)。

学组的宗旨是通过科学严谨的方法论和跨学科的知识体系,预测、预判、预设并探讨强关联性的建筑学科未来,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寻求较为正确的学科发展布局与脉络,构建一座连接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学组由孟建民院士发起,在全国范围内推选了12位城市召集人,负责所在城市和地区的学组召集。西安的城市召集人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绿建设计研究中心主任雷振东担任。

2025年1月22日上午,“30年后的未来”——30后未来学组西安分组成立研讨会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顺利举行。会议邀请了西安本地多位在城乡建设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专家学者参加。此次研讨会旨在以前瞻性的视角,深入探讨城乡建设未来趋势,通过交流与思想碰撞,共话建筑业发展蓝图。

会议分为四项议程,由西安城市联络人、建筑学院设计院常务副院长梁斌主持。

首先由梁斌宣贯“30后未来学组”的成立背景及设立宗旨,介绍学组目前在西安地区的推广与组建情况,以及在相关领域开展的阶段性工作。西安地区目前设有三个分组:西安城市召集人、实验室绿建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建筑学院院长雷振东领衔的西部未来乡村营建学组,实验室骨干、交叉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登甲领衔的零碳建筑智慧能源学组,以及实验室绿建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建筑学院副院长党雨田领衔的智能设计协同智能建造学组。学组成员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新疆工程学院、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建科技集团、陕西建工集团、隆基绿能科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构成,专业背景差异互补。

第二项议程由各学组代表介绍工作设想。三位组长分别介绍了各自学组的研究重点和进展情况。

雷振东总体介绍了西安分组的研究方向及组员架构模式,强调了西安分组是为各学者提供的一个多学科多机构融合的交流平台,学组内部应建立一种动态的调整增补机制。他希望未来的年轻人集思广益,促进学组的不断壮大,共同推动地区建筑建造的高质量发展。同时提出,在国土资源规划新体系下,乡村应在县域单元中统筹生产、生活、生态要素,立足远期发展愿景。未来乡村规划需运用新模式、新技术、新结构和新材料,并强调开展典型建筑实验,提倡通过学科协同、企业合作推动科技创新。

王登甲指出,建筑是实现零碳目标的载体,能源则是关键支撑。零碳建筑的核心是利用光伏解决建筑能源供给,因此在西部太阳能富集地区开展典型项目实践与研究意义重大。未来工作将围绕两个重点:零碳技术在乡镇公共建筑中的应用,以及单体与成片建筑两种应用模式。

党雨田强调了推广智能建造的意义,指出建造技术从约束设计转向驱动设计,进而形成智能建造与设计之间的协同关系。并介绍了未来设计正在走向智能化趋势,当前正在推进7个智能化平台的部署架构,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科的新质发展。

第三个议程是专题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于军琪认为“30年后的未来”高度契合国家双碳战略及人才培养,指出未来智慧建造将呈现出三个重要发展趋势:一是数字孪生的应用;二是成果固化的结果为AI大模型;三是数据、技术的开源、开放和共享。孔黎明、陈景衡、张伟、李焜、芦旭、陈耀文、白璞等与会专家依次发言,就城乡智能建造的前沿技术,到零碳建筑的可持续理念,从学科融合的创新模式,到产学研协同的战略布局,每一个话题都引发了深入的思考与热烈的讨论。

最后一项议程由召集人雷振东进行总结发言。他提到这不仅是一场关于未来建筑建造的学术交流研讨会,更是一次关于人类未来居住环境与社会发展进程的战略性思考。未来的建筑行业并非一帆风顺,我们面临着技术突破的挑战、政策法规的完善、社会认知的转变等诸多问题。只有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产学研的协同、全社会的参与,才能克服困难,进一步促进学组发展,为更多青年学者创造更好的交流平台,为西安地区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献智献策,期待下一次的学术研讨会带来更深入的思想交流。


供稿|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绿建设计研究中心

编辑|任婉榕

校对|邓新梅

审核|胡伟 陶毅